酒精中毒的病因 酒精中毒的並發症有哪些

2018-03-05 15:26    崔恩銘

酒精中毒是一種非常惡劣的情況,但是酒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來就深受偏愛,但有人無酒不快,對於啤酒還好,白酒如果喝多是非常傷肝的,那麼如何正確的規避酒精中毒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有的人滴酒不沾,便自然有人嗜酒如命,而嗜酒如命可並不是一種好習慣,酒喝多了很容易造成酒精中毒,而一旦酒精中毒可不是隨便醒醒酒就能好那麼簡單,那麼如何規避酒精中毒這種情況呢?今天就跟著三八女性網一起來看看吧?

1.酒精中毒的病因

  酒精為親神經物質,對中樞神經有抑製作用。飲酒後有鬆弛、溫暖感覺,消除緊張,解乏和減輕不適感或疼痛。一次大量飲酒可產生醉酒狀態,是常見的急性酒精中毒。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大腦皮層、小腦、橋腦和胼胝體變性,肝髒、心髒、內分泌腺損害,營養不良,酶和維生素缺乏等。

timg (1).jpg

  各種酒類均可致依賴,但含酒精濃度高的烈酒,較易成癮。對酒類產生依賴的速度較慢,一般慢性酒精中毒的形成,常有10年以上的長期飲酒史。酒類與鎮靜催眠藥可有交叉耐受性,有些酒精依賴者可伴有催眠鎮靜藥依賴。

2.酒精中毒的並發症有哪些

  1、酒精中毒可並發Korsakoff綜合征和Wernicke腦病。

  2、酒精中毒者(和其他營養不良的病人一樣)可出現小腦變性:它的病理和臨床特征可能與Wernicke腦病相同。姿勢和步態共濟失調可在幾周或幾個月內緩慢起病,也可突然起病。

timg.jpg

  3、Marchiafava-Bignami病:是一種罕見的胼胝體脫髓鞘病變,發生於慢性酒中毒病例,主要見於男性。

  4、病理性醉酒:是種較為罕見的綜合征。其特征為在飲用較少量酒後反複出現自發動作,極度興奮以及攻擊性或無法控製的不合理行為。

  5、慢性酒精中毒可並發煙酸缺乏病。

  6、慢性酒精中毒致癲癇發作。

3.酒精中毒如何進行鑒別診斷

  1、急性中毒主要與引起昏迷的疾病相鑒別,如鎮靜催眠藥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腦血管意外、顱腦外傷等。

u=2128679072,1228779045&fm=27&gp=0.jpg

  2、戒斷綜合征主要與精神病、癲癇、窒息性氣體中毒、低血糖症等相鑒別。

  3、慢性中毒智能障礙和人格改變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癡呆鑒別。肝病、心肌病、貧血、周圍神經病,也應與其他原因的有關疾病相鑒別。

4.酒精中毒有哪些急救措施

  1、醉意較濃的,可取白糖5克加食醋30毫升,待白糖溶解後,一次飲服。

u=2919113374,1143411250&fm=27&gp=0.jpg

  2、當醉酒者不省人事時,可取兩條毛巾,浸上冷水,分別敷在後腦和胸口上,並間斷用冷開水灌入其口中,可使醉酒者逐漸醒過來。

  3、當醉酒者昏睡時,應屈身側睡,將其頭偏向一側,避免嘔吐物吸入肺內,以防止窒息。皮膚發紅者,要注意適當保暖,以防著涼。

  4、當醉酒者出現抽搐時,應在口內塞入幹淨的毛巾,防止咬破舌頭,並用指尖壓掐人中穴2~3分鍾。

  5、如發現醉酒者麵色蒼白、大汗不止、心律不齊、呼吸異常以及昏迷不醒時,應及時請醫生出診或送醫院搶救。

5.如何健康的飲酒

  1、白酒、啤酒應注意

  喝白酒時,要多喝白開水,以利於酒精盡快隨尿排出體外;喝啤酒時,要勤上廁所;喝烈酒時最好加冰塊。

  2、喝酒時多吃綠葉蔬菜和豆製品

  綠葉蔬菜中的抗氧化劑和維生素可以保護肝髒;豆製品中的卵磷脂也有保護肝髒的作用。

u=3122899013,219844803&fm=27&gp=0.jpg

  3、不要大口猛喝

  要慢慢喝酒,不時地停頓一下,喝酒時不要喝碳酸飲料,如可樂、汽水等,以免加快身體吸收酒精的速度。

  4、空腹時不要飲酒

  一邊喝酒,一邊吃東西,因為酒在胃裏的時間一般比較長,如果一同進食的話胃會分泌胃酸,胃酸就會幹擾酒精的被吸收,酒精被吸收的慢了,自然就不容易醉倒了,所以在喝酒的時候一定不能夠空腹。

  5、飲酒後切不要洗澡

  人飲酒後體內貯存的葡萄糖在洗澡時會被體力活動消耗掉,引起血糖含量減少,體溫急劇下降,而酒精抑製了肝髒正常的活動,阻礙體內葡萄糖貯存的恢複,以致危及生命,引起死亡。

  6、最好的醒酒物不是茶水

  更不是雪碧與可樂,而是果汁,特別是橙汁、蘋果汁可起到很好的解酒作用,因為它們含有果糖,可以幫助酒精更好地燃燒。

總結:酒作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之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平時飲一些酒不僅對身體無害,反而有益,而如果飲酒過量,則會造成酒精肝和酒精中毒等多種疾病情況,這就會嚴重的威脅到生命安全。那麼今天閱讀小編帶來的文章,你知道該如何規避酒精中毒了嗎?

推薦閱讀:

急性酒精中毒並發症有哪些呢?

酒精中毒應該怎麼解決?

酒精中毒怎樣辦呢?

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訪問: 健康
本文來源://m.szbrtjy.com/2018/0305/1030049.html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