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遺傳因素
以前抑鬱症的曆史增加了女性得產後抑鬱症的危險。研究顯示,1/3有抑鬱症病史的婦女會在產後時期重患。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別是有家族抑鬱症病史的產婦,產後抑鬱的發病率高於無病史的女性人群。
3、心理因素
對於新媽媽來說, 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快樂和興奮。沒有哪個新媽媽能完全兼顧繁重的工作和照顧嬰兒。孩子出生後一段時間,常充滿興奮,但接下來可能是失望,然後便是感覺到不能適應產後無法安睡,疲累不堪的生活。
4、妊娠因素
在妊娠分娩的過程中,體內內分泌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產後24小時內,體內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是產後抑鬱症發生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發現,臨產前胎盤類固醇的釋放達到最高值,患者表現情緒愉快;分泌後胎盤類固醇分泌突然減少時患者表現抑鬱。
5、分娩因素
生產過程引起過度的害怕和驚慌,抑或是產後傷口太疼以及全身虛弱乏力。
6、社會因素
分娩前後搬家,操勞又不習慣;產假後須轉職或轉工;經濟、住屋等生活問題;同時遭逢不幸,如喪親、失業等。
4.產後抑鬱症的治療
1.情緒的改變
最突出的症狀是持久的情緒低落,表現為表情陰鬱,無精打采、困倦、易流淚和哭泣。患者常用“鬱鬱寡歡”、“淒涼”、“沉悶”、“空虛”、“孤獨”、“與他人好像隔了一堵牆”之類的詞來描述自己的心情,經常感到心情壓抑、鬱悶,常因小事大發脾氣。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多數時間情緒是低落的,即使其間有過幾天或1~2周的情緒好轉,但很快又陷入抑鬱。盡管如此,患者抑鬱程度一般並不嚴重,情緒反應依然存在,幾句幽默解嘲的警句,能使之破涕為笑。一場輕鬆的談話,能使之心情暫時好轉。患者本人也能夠覺察到自己情緒上的不正常,但往往將之歸咎於他人或環境。
2.認知改變
患者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對各種娛樂或令人愉快的事情體驗不到愉快,常常自卑、自責、內疚。常感到腦子反應遲鈍,思考問題困難。遇事老向壞處想,對生活失去信心,自認為前途暗淡,毫無希望,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甚至企圖自殺。
3.意誌與行為改變
患者意誌活動減低,很難專心致誌地工作,盡管他們可能有遠大理想和抱負,但很少腳踏實地去做。他們想參與社交,但又缺乏社交的勇氣和信心。患者處處表現被動和過分依賴,心理上的症結在於不願負責任。一般說,抑鬱性神經症很少自殺,但也有部分患者感覺活著空虛,人生乏味,聲稱想死。
4.軀體症狀
約80%的病例,以失眠、頭痛、身痛、頭昏、眼花、耳鳴等軀體症狀為主向醫生求助。這些症狀往往給人以主訴多而易變的感覺,有些症狀可以長期存在,但無明顯加重或緩解。這些症狀多隨著抑鬱情緒的解除而消失。
相關閱讀:產後為什麼要坐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