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人的皮膚有病毒嗎 得了艾滋病怎麼辦

2018-04-05 11:49    崔恩銘

作為一種不可被治愈的疾病,目前艾滋病還是壓在人類頭上的一座高山,即便是目前艾滋病的疫苗已經在製作了,但是距離成功的那一天還是遙遙無期。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這種疾病呢?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說疾病是人類的敵人,那麼像癌症這類疾病就屬於人類正在對抗並能有時候勝利的疾病,但是像艾滋病這類的病毒引發的疾病現如今卻無法治療,目前艾滋病的致死率是百分之百,那麼艾滋病人的皮膚有病毒嗎?

1.艾滋病人的皮膚有病毒嗎

  艾滋病人皮膚如果沒有傷口是不會有病毒的。艾滋病毒廣泛存在於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唾液、尿液、乳汁、腦脊液、有神經症狀的腦組織液中,病毒的基因組比已知任何一種病毒基因都複雜,感染者潛伏期長、死亡率高。目前,對HIV尚無完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timg (4).jpg

  現在各國的研究發現,艾滋病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很弱,它們甚至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會死亡。它與流感及百日咳等傳染病的傳播不同,不能通過空氣播散,也就是說不能通過呼吸道而感染。因此,與艾滋病患者同在一個班裏上課,同在一個車間或辦公室工作,都不會受到感染的威脅。

2.得了艾滋病怎麼辦

  1、經過篩查確診HIV病毒感染者後,最忌諱的就是恐慌和自暴自棄,應該第一時間調整心態,放棄悲觀的灰色的心情和想法,積極的接受疾控中心的治療。

timg (5).jpg

  2、科學的用藥的同時還要調整心態,如果抑鬱,悲觀,那麼打敗你的不是病毒,而是你自己。是你自己低頭放棄了希望。調整好心態,平和的麵對現實,才能讓我們的身體迸發活力,更加積極的對抗病毒的侵蝕。所以一個健康的心態是對抗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

  3、感染病毒後,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不熬夜不吃辛辣生冷的食物。然後還要適當的運動,不斷增強身體素質,提升個人的集體免疫能力。其實自身的集體免疫能力是對抗病毒的關鍵。

3.艾滋病是怎樣傳播的

  1、母嬰傳播,這是指母親有艾滋,那麼母親懷孕生下的小孩也會患上艾滋,這就要求母親要自己 保護自己避免染上艾滋,這即對孩子負責也對自己負責及家庭負責。

timg (6).jpg

  2、人工受精也是一種艾滋病毒傳染的途徑,醫護人員要認真的執行檢查製度以確保沒有艾滋病毒的情況下進行人工受精。

  3、血液傳播,牙刷、刮胡刀、刮眉刀、美容和紋身的工具以及其他的容易導致劃傷出血的工具都避免與艾滋病人共用,對於生病就診的艾滋病人要將病情告知醫護人員避免傳染給其他人。

  4、性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感染上了艾滋病,主要是因為性行為而導致的,這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好保護設施-帶避孕套。

4.怎麼樣殺滅艾滋病毒

  1、在外界環境中,艾滋病病毒的抵抗力比較弱,離開入體後,通常溫度下隻能生存幾小時至幾天。

timg (7).jpg

  2、它對溫度很敏感,56℃下30分鍾就能死亡,因此用沸水煮、蒸等就能殺滅艾滋病病毒。

  3、許多常用消毒藥品也很容易把它殺死,如25%的乙醇、0.2%次氯酸鈉、2.5%漂白粉液,隻要浸泡5分鍾,就可以完全殺滅它。

5.艾滋病的潛伏期是多久

  部分病人在艾滋病感染初期,沒有任何症狀。但有一部分病人在感染數天至三個月後,有如流行性感冒樣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樣症狀:發熱、寒顫、關節疼、肌肉痛、嘔吐、腹瀉、喉痛等。在急性期後,沒有臨床症狀,為無症狀的人,但體內有艾滋病毒,又稱為艾滋病潛伏期。此後,八年內將有50%的人發展為艾滋病。有報告稱,一至七年內從感染病毒到發病,其比例依次為1.5%、5%、10%、15%、25%、30%和40%。兒童艾滋病潛伏期短,平均為十二月。一般為6~10年,但是有大約5~15%的人在2~3年內就進展為艾滋病,我們稱為快速進展者,另外還有5%的患者其免疫功能可以維持正常達12年以上,我們稱為長期不進展者。

timg (8).jpg

6.怎麼樣才能預防艾滋病

  1、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途徑傳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2、正確使用避孕套不僅能避孕,還能減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險。

timg (9).jpg

  3、及早治療並治愈性病可減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險。

  4、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拒絕毒品,珍愛生命。

  5、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和注射,使用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和血液製品。

總結:在患上艾滋病的那一刻起,相信這些患者的天空是灰暗的,有的人是天生的遺傳,而有的人則是後天的不謹慎。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想要規避這種疾病還是非常簡單的,希望小編的這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推薦閱讀:

艾滋病的症狀是什麼 得了艾滋病怎麼辦

患上艾滋病怎麼辦 如何保護自己

如何調理艾滋病 艾滋病應該怎麼改善

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訪問: 健康
本文來源://m.szbrtjy.com/2018/0405/1037226.html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