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症的危害有那些

2017-12-18 16:02    李盛

厭食症是一種非常影響人體健康的一種疾病,患者會吃不下食物,吃了幾口就覺得肚子已經飽了,或者是看見食物就不想吃。下麵我們就來看看​厭食症的症狀有那些?厭食症有什麼危害?厭食症該如何治療?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幫到你。

    厭食症是一種比較特別的疾病,患者主要就是吃不下東西,導致患者的身體沒有營養,骨瘦如柴非常的可怕。而且這種疾病影響發育嚴重的話會導致死亡的幾率也很高。所以一定要及時治療,為自己的身體著想去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  

1.厭食症有什麼危害

  1.死亡率高

  由於嚴重的營養不良引起的身體的各個器官功能下降,會導致嚴重的貧血,心率慢,容易感染,危及生命。在標準體重65%或以下時,患者的死亡率高達10至15%。

u=542192677,2740036324&fm=27&gp=0.jpg

  2.影響性成熟發育

  青春期是一個生理發育時期,患了厭食症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對心理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對性成熟的發育也會嚴重影響,而且還降低了社會適應能力。

u=3414834505,1052862389&fm=27&gp=0.jpg

  3.心功能下降

  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心率失常,導致猝死;心髒血流減少,腦血管,血供不足,容易引起暈厥。

  4.其他神經官能症

  患者也可能有其他神經症的症狀,如歇斯底裏、腹部不適、不明原因的疲勞、性欲減低和失眠。

2.厭食症的症狀有那些

  1.飲食表現

  有些患者雖覺食欲好,但吃了幾口就覺得胃部飽脹不適而中止進食,或者見到食物就不想吃。如強迫進食、厭食症患者,常誘發惡心嘔吐;一些患者甚至千方百計以誘導一吐為快;患者過多注意飲食和擔心發胖的心理,而主動拒食或過分節食,造成消瘦、營養不良;

  患者多有饑餓的感覺,但卻強迫自己不進食。他們善於研究食物的營養、熱量;隱藏或故意浪費食物。大約50%的厭食症者伴貪食症,暴食後又自己誘吐、服減肥藥、瀉藥等,或者大運動量活動,唯恐自己體重增加,從而導致水電解質紊亂(低血鉀、低血鈉等)和酸堿平衡失調(代謝性堿中毒)。

u=3746570741,1321640524&fm=27&gp=0.jpg

  2.生理表現

  體重明顯下降,出現水腫;體內缺乏脂肪,容易發冷、畏寒;體內激素水平異常,造成毛發細疏或體毛過多;心髒功能下降,心率緩慢、血壓下降、心率失常,導致猝死;心血流量降低,腦血管供血不足,易造成暈厥。

  女性多月經減少或停止,男女都有性欲缺乏;患者還可有其他神經官能症的症狀,如癔症球,上腹飽脹不適,不能解釋的疲勞,對性欲不感興趣和失眠等。

  患者常伴有性格改變,如抑鬱、焦慮、喜怒無常、強迫或反複做某件事;常說謊、隱瞞其進食習慣等。皮膚變得粗糙幹裂、柔毛出現、體溫下降、心跳緩慢、身體衰弱、脫水、臉色蒼白。

t012035e2e8d5b90274.jpg

3.厭食症該如何治療

  1.心理治療

  包括疏導病人的 心理壓力,對環境、對自己有客觀認識,找到適應社會的角度及處理和應付各種生活事件的能力。另外,對健康體魄的概念,標準體重的意義,對自己的身體狀 況有客觀 的估價。了解食物、營養學方麵的知識。對於家庭關係緊張的患者,必要時可請家人做家庭 心理治療。

t015685465cb84022fd.png

  2.補鋅治療

  微量元素鋅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在人體內參與多種酶的合成。鋅可通過其參與構成的含鋅蛋白對味覺 和食欲發生 作用,從而促進食欲。人體缺鋅,特別是對於生長期兒童影 響 更 為明顯。其臨床表現是:生長遲緩、食欲不振、味覺遲鈍甚至喪失、皮膚創 傷愈合不良、易感染等。因此服 用新稀 寶 牌 鋅 硒 寶 片可以有效補鋅,治療神經性厭食症。

  3.精神治療

  臨床中使用較多的為抗抑鬱藥。病因學中認為該病可能與抑鬱症有關所以臨床上通常采用藥物來調整病人的焦慮情緒。

t01e28fbae44ee44bb5.jpg

  4.中藥治療

  1.食滯型:由於長期飲食不節,導致食無滋味。應采用消食導滯方法。

  2.脾胃陰虛型:由於大量進食辛辣火燥食品導致傷陰,引起口幹咽幹,幹渴無比,形體消瘦,煩躁不安。 應采用養陰養胃方法。

  3.濕困於脾型:由於脾失健運,導致 濕困體內,有胸悶、嘔吐症狀。應采用健脾燥濕方法。

  5.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是以減輕 或改善患 者的症狀或不良 行為為目標的一類心 理治 療技 術的總稱,具有針 對性強、易操作、療程短、見效快 等特點。對於厭食症來說,可以通 過代幣 製療法、行為塑 造法等方法 減輕 病人對食物的厭煩心理,逐步改善症狀。

相關閱讀

厭食症的原因有哪些?

厭食症初期的症狀?

寶寶得了厭食症怎麼辦,怎樣消除孩子厭食症的心理

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訪問: 健康
本文來源://m.szbrtjy.com/2017/1218/965575.html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