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手足口病
單看字麵意思,我們就知道,所謂手足口病,就是小兒的手、足、口腔出現分布不一的皰疹或者潰瘍。其實,患兒的四肢及臀部也會出現這些症狀,其中,軀幹部極少。
病因: 其實,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是柯薩奇A16病毒及腸道病毒71型病毒。
傳播的主要途徑 :手足口病的傳染性非常強,傳播的途徑有
(1)通過患兒的糞便汙染的食物而傳播。
(2)直接接觸患兒的皰疹液或被汙染的物品而傳播。
(3)由患兒的唾液飛沫經呼吸道而傳播。
高發的季節:四季均可發病。夏秋季5—9月份是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的高峰。
好發人群: 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特別是托兒所,幼兒園等單位的小兒。
2.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狀
1.一般症狀表現
1)急性起病,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麵。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2)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後幹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
3)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痛等症狀。
4)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
1)呼吸係統表現為:呼吸淺促、困難,呼吸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
2)神經係統表現為: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查體可見腦膜刺激症、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頻繁抽搐、昏迷、腦水腫、腦疝;
3)循環係統表現為:麵色蒼白,心率增快或緩慢,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四肢發涼,指(趾)發紺,血壓升高或下降。
3.手足口病怎麼處理
1、針對病情輕的患兒
98%以上的孩子是屬於病情較輕的,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體溫較高則進行退燒,輸一些能量維持患兒身體需要,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藥物等,一般簡單處理即可。
(1)隔離
當寶寶患上手足口病時,要隔離寶寶,避免交叉感染,同時將寶寶的日常用品煮沸或置於陽光下暴曬進行消毒處理。
(2)保持環境衛生
保持家中環境的舒適,保證空氣流通,衣服、被褥等要保持清潔,並經常更換。每日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
(3)飲食清淡
多喂寶寶溫開水,或一些易消化、流質的食物,避免給寶寶食用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要給寶寶飲用含果汁的酸性飲品。
(4)口腔護理
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預防細菌繼發感染。寶寶餐後可用溫水漱口,口腔糜爛時可塗金黴素、魚肝油等。
(5)藥物處理
家長可以用鹽水給寶寶漱口,或谘詢醫生後,在寶寶疼痛的潰瘍麵上塗抹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溶液)。
(6)退熱
幫寶寶量體溫,如果寶寶的體溫超過38.5℃,使用物理降溫方式(溫水擦拭身體或洗澡),若無法退燒,應服用退燒藥。
2、針對病情重的患兒
重症孩子的體溫更高,出現持續的高熱。39度以上,即使給孩子用了一些退燒藥。體溫往下一降,又迅速升回去了。還有孩子的精神特別萎靡,持續高燒、食欲下降、嘔吐、昏迷、抽搐、易驚,尤其是易驚、驚詫,這樣的病情就是明顯的加重了,更嚴重的四肢皮膚發涼、發花、微循環很差,這個時候還會出現肺水腫,最後導致死亡。
重症孩子的治療方法不一樣,用的藥物也不一樣,特別積極的方法是激素,能減輕患兒腦水腫,減輕全身的炎症反應。有人顧慮激素會不會引起骨頭壞死和病情加重,還有人說用激素會不會長胖,激素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的藥,但是用的時候必須要正確運用。
4.手足口病怎麼治療
一、手足口病西醫治療方法
1.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
(1)口服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
(2)嘔吐難以進食者給予輸液。當口腔因有糜爛吃東西困難時,可以給予易消化的流食,飯後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