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是血液病患者經常會看到的一種單方,上麵排滿了密密麻麻的數據,除去含有豐富醫療知識的醫生,經常讓患者看得一頭霧水,那麼血常規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呢?它上麵的數據又存在什麼樣的意義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血常規中血紅蛋白變化是什麼意思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參與氧氣運輸的一種蛋白質,鐵、葉酸、維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為(120~160) g/L,女性為(110~150) g/L。
1、血紅蛋白降低:血紅蛋白低於正常水平稱之為貧血,妊娠期女性血紅蛋白低於100g/L診斷貧血,可見於多種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③各種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紅細胞丟失過多如嚴重外傷失血、潰瘍病出血、月經過多、痔瘡或肛裂出血。④紅細胞破壞過多引起的各種溶血性貧血。⑤惡性腫瘤細胞侵犯骨髓,如各種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轉移癌等。
2、 血紅蛋白增高:常見於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嘔吐、腹瀉等嚴重脫水,嚴重燒傷,大量長期吸煙,慢性支氣管炎、肺原性心髒病,先天性心髒病,某些腎髒疾病,高山地區的居民等。
如發現血紅蛋白結果異常,應注意查看是否同時伴有白細胞數、血小板及網織紅細胞數目異常,必要時應做骨髓穿刺檢查,因為這些數據對於進一步明確貧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時應聽從血液科醫師的指導,不可自作主張亂服藥,以免延誤診治。
2.血常規中白細胞有哪些分類
血液中的白細胞俗稱“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化驗單中白細胞計數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分類是指計算上述各類白細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狀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白細胞的數量變化。醫生會根據白細胞的數量及百分比的變化來判斷病因。正常成人WBC總數為(4.0~10)×109/L;分類百分比:中性粒細胞(Gran)占50%~70%,淋巴細胞(Lym)占20%~40%,單核細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細胞0.5%~05%,嗜堿性粒細胞0~1%。
1、白細胞減少常見於: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感冒等。②某些細菌、原蟲性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瘧疾、黑熱病,以及嚴重感染如粟粒性結核、嚴重敗血症等。③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缺乏症、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等。④某些藥物及化學試劑及放射線影響,如磺胺藥、氯黴素、抗腫瘤藥、化妝品、不合格裝修材料等。
2、白細胞增多常見於:①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大葉性肺炎、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丹毒、急性闌尾炎、白喉等。②明顯的白細胞升高應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腫瘤可致白細胞升高。④外傷或組織壞死,如大麵積燒傷等。 淋巴細胞增多常見於結核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急性或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中性粒細胞減少時,淋巴細胞比例會相對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剝脫性皮炎、腸道寄生蟲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應提醒注意,血液中的白細胞數量是動態變化的,有些生理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一過性波動,如餐後、劇烈運動等,另外也可能出現儀器測量誤差。因此發現白細胞計數異常時不必過於驚慌,至少要複查一次,盡早到血液科就診。
3.血小板變化意味著什麼
PLT的正常值範圍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參與機體的止血與凝血。血液會處於高凝狀態,容易發生血栓,過低則容易發生出血如鼻衄、牙齦出血、皮膚出血點或瘀斑等。
1、血小板升高常見於血液疾病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脾切除後、運動後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
2、血小板減少常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係統性紅斑狼瘡,脾功能亢進,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某些藥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惡性腫瘤骨髓轉移等。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很常用的檢驗方法,報告單中的項目比較多,所以在看報告單時,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項,必須把各項化驗結果綜合分析,醫生也會根據你的臨床症狀以及體格檢查的情況做進一步的診療處理。
4.血常規主要幾項指標有什麼意義
1、寶寶出生時,中性粒細胞比重較高,占60-65%,淋巴細胞約占30—35%。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約相等,曲線第一次交叉,以後在整個嬰兒期均是淋巴細胞占優勢,約占60%,中性粒細胞約占30%,學齡前其中性粒細胞逐漸增加,4—6歲時兩者又約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6歲後中性粒細胞繼續增多,淋巴細胞減少,逐漸達成人值,粒細胞約占65%左右。嗜酸、嗜堿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在嬰幼兒均較低,各年齡期差別不大,嗜酸性粒細胞約占2%—3%,嗜堿性粒細胞0.5%,單核細胞在嬰兒與兒童期占5%左右。
2、細菌性感染通常表現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和百分比明顯升高。但是在複雜性慢性、反複性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過敏性咳嗽、過敏性腸病等)、重症感染時,上述數值的判斷又必須慎重,因為這些數值的變化既受到感染性因素的影響,又受到非感染性因素的影響。例如嚴重的細菌感染,也可能出現白細胞總數明顯降低。
3、病毒性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可以正常或者明顯減低,細胞分類淋巴細胞比例增加,但是某些特殊病毒感染時,例如:EB病毒,白細胞總數也可能明顯升高。
5.小兒貧血存在哪些重要指標
1、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紅細胞壓積:這是主要判斷小兒時期貧血的主要指標。貧血可根據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數量分為輕(90—110g/L)、中(60—90g/L)、重(30—60g/L)和極重(<30g/L)四度。
2、但要注意的是,由於寶寶在生後2—3個月有“生理性貧血期”(這是因為紅細胞增生減低以及胎兒紅細胞生存期短,生後逐漸破壞,生後3個月內體重增長最快等因素所導致)。應注意和“病理性貧血”相鑒別,“生理性貧血”是在嬰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無需治療,但應注意在飲食中必須有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質,對於早產兒尤需及時添加含維生素E和葉酸等食物。若血紅蛋白下降<70g/L或合並其他疾病,應考慮輸注少量的紅細胞。鐵劑對生理性貧血無效。出生體重極低的早產兒,若生理性貧血很難恢複可能由於紅細胞生成素嚴重缺乏所致,目前可使用紅細胞生成素治療。
總結:血常規上麵的數據其實我們作為外行人也是可以懂的,畢竟單方上的數據與自己的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而血液作為我們人體的一部分,也會慢慢反映出自己的健康問題出在何處,那麼今天讀了小編帶來的文章,你知道了嗎?
推薦閱讀:
血常規是什麼?血常規檢查結果分析
血紅蛋白低吃什麼能夠治療?
尿常規檢查白細胞高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