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於營養元素的控製其實並不嚴謹,這就導致了對於部分營養元素的溢出和缺乏我們都不得而知,我們很多人的日常飲食習慣其實並不好,這就導致了一些疾病和亞健康狀態的產生,那麼這些營養元素我們該如何補充呢?一起來看看吧?
1.中國人嚴重缺乏的營養元素有哪些
一、鈣:鈣是我國居民最為缺乏的營養素。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鈣為405毫克,僅達到該元素的RDA值(人體如果長期缺乏某種營養素,就會出現某種病症。當該種營養素的攝入量達到某~數值時,人們就不會發病。該數值就叫做RDA值)800毫克的50.6%。嬰幼兒缺鈣可出現枕禿、夜驚、盜汗、煩躁不安等症狀,嚴重的可引起佝僂病;兒童和青少年缺鈣可出現雞胸、龜背、“X”型或“0”型腿、抽搐、厭食或偏食、骨骼生長不良等症狀;成人缺鈣可出現手足抽搐、盜汗、腰酸及骨質疏鬆等症狀。
二、維生素B2:維生素B2是我國居民最為缺乏的營養素之一,缺乏的程度僅次於鈣。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B2為0.8毫克,僅占該元素RDA值1.3毫克的61.5%。人體缺乏維生素B2時,可引發陰囊炎、舌炎、唇炎、口角炎、角膜炎及脂溢性皮炎等疾病。
三、維生素A:維生素A也是我國居民最為缺乏的營養素之一。我國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A為476微克(其中的319微克是從p胡蘿卜素轉化而來的),僅為該元素RDA值800微克的59.5%。人體缺乏維生素A時可出現皮膚幹燥、粗糙,眼睛幹澀,夜盲等症狀。
2.日常生活中比較缺乏的食物有哪些
一、奶類:我國城鄉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奶類製品的攝入量為26.5克,遠遠低於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建議攝入量100克。奶類是營養比較全麵的食品,其中鈣含量很高,並且容易被身體吸收和利用。鈣攝入不足,骨骼健康就得不到保證。研究顯示,老年時期骨質疏鬆和骨折的發生,與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奶類消費頻率和總量偏低有關。
二、豆製品: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幹豆類攝入量為4.2克,豆製品攝入量為11.8克,遠低於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建議攝入量30~50克幹豆和相當量的豆製品。我們強調大家多吃豆製品是基於近20年來國人膳食模式的變化。調查顯示,國人吃動物性食物越來越多,導致脂肪攝入量過多,是導致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高發的危險因素之一。大豆類製品的特點是優質蛋白質含量高,不飽和脂肪酸占有一定比例。增加豆類的攝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動物性食物消費過多帶來的肥胖風險,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三、粗糧:近20~30年,我國城鄉居民糧食吃得越來越少,特別是粗糧減少的明顯,這導致國人維生素B1攝入量從每天2.5毫克降到了1.0毫克。粗糧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研究顯示,粗糧的消費量和慢性病呈“負相關”關係,多吃粗糧,患慢性病的風險就會小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粗糧中富含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胃腸蠕動,防止便秘,有效預防結腸癌。建議每天吃50~100克(1~2兩,幹重)粗糧,學會粗糧細做和粗細搭配。粗糧細做有助於人們更好地適應粗糧的口感。
四、水產品:我國居民的水產品消費量一直較低,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魚蝦類的攝入量為29.6克,遠低於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75~150克。水產品含優質蛋白質多,脂肪含量相對豬肉等紅肉低,而且含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促進大腦發育,維護心腦血管的健康。
3.如何保證日常營養的攝取
一、葷素、粗細搭配:日常生活中要想營養均衡,那麼就要做到不挑食,經常將葷素、粗細搭配著吃,這樣攝入的營養才會均衡。為了攝取足夠豐富的營養,我們必須吃豐富多樣的食物。國人習慣以穀類為主食,在此基礎上,可適當添加粗糧,如雜糧飯或者雜糧飯都是不錯的選擇。
二、多點果蔬,多點健康:蔬菜和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膳食纖維,所以要經常吃,還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利我們的皮膚健康。多食果蔬有益健康。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長期吃同樣的果蔬,多品種多顏色更好。
三、食不過量,三餐合理:現代人一般都不會讓自己餓著,甚至可能吃太飽。但不論你是否需要減重,都要控製食物的量。吃的食物種類越多越好,這樣吃進肚子中的營養才會更加的均衡,但是也千萬不要吃過多,以免出現營養過剩。
四、保證蛋白質攝入均衡:國人膳食 結構以穀類為主食,但其中必需氨基酸——賴氨酸含量不足。因此,要保證攝入充足的奶類、豆類及魚、禽、蛋、瘦肉等。
若無法做到每天每樣都吃,至少要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比如一周至少安排2-3餐吃魚、豆漿之類的。
五、規律生活,規律飲食:健康四大基石除了合理膳食,還有適量運動、生活規律、心理平衡。
“規律”這個詞,不僅要求起居、運動、休息都有規律,也要求生活細節規律起來,比如每天8杯水、每餐吃生鮮食物、選擇有營養的零食。
4.日常飲食存在哪些惡習
一、不吃早餐害處多:雖然很多人不吃早餐,但這種做法很有害。在一天的開始吃一頓健康的早餐,不僅讓你精力充沛,也會幫你對一整天的飲食作出健康的選擇。吃早餐可以幫助你在一天的剩餘時間裏攝入更少的熱量。如果早餐吃得足夠好,在吃中餐時做出壞選擇的可能性就小了。
早餐時可以喝一碗麥片和一杯低脂肪酸奶酪,或者吃個荷包蛋和麵包,當然也吃點新鮮蔬菜和水果。
二、睡前吃東西影響睡眠:如果你想做個好夢,就不要在睡前吃東西。雖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決定性研究證明睡前吃東西導致肥胖,但在睡前三小時內吃太多食物或吃一些辛辣食物、高脂肪食物、含咖啡因的食品卻能影響睡眠質量,使人們在第二天感到乏力,甚至在一整天都沒精打采。
三、暴飲暴食讓你變胖:如果人們暴飲暴食的是芹菜和萵苣,營養學家就不會認為這種形式的餐飲方式是個問題了。不幸的是,暴飲暴食時,吃下的恰恰是一些高脂肪食物,例如油煎土豆片或餅幹等,會導致身體變得肥胖。
四、每天進食5次到6次:每次的分量要少,這樣的方法強於一日三餐。這樣不僅能控製一個人每天的食欲,還能減少吃多的概率,可以使身體一整天都在消耗熱量,新陳代謝保持在高水平。
五、吃得太快會攝入多餘熱量:當今時代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可能包括你吃飯的速度,自己的進食速度要降下來,因為吃得太快對身體沒有任何好處。吃得太快不但看上去不文明,也容易使體重增加。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從開始吃飯到飽了的信號傳給大腦,大約需要20分鍾,如果僅用5到6分鍾就吃完一餐,那麼大腦根本就沒有機會告訴你的身體:它已經飽了。結果你吃得過多,身體裏儲存了過多的食物和熱量。
5.吃什麼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一、多喝酸奶:堅持均衡飲食,如果人出現酗酒、精神緊張或飲食不平衡等情況,會使人的抗病能力削弱。要糾正這種失衡,必須依靠養生細菌,酸奶中就含有這類細菌。購買時一定要注意酸奶的生產日期,如果生產日期有些模糊,那就說明被改過,注意。
二、多飲開水:記住,是白開水!這樣能使鼻腔和口腔內的黏膜保持濕潤;多喝水還能讓人感覺清新,充滿活力。研究證明,白開水對人體的新陳代謝有著十分理想的生理活性作用。水很容易透過細胞膜而被身體吸收,使人體器官中的乳酸脫氫酶活力增強,從而有效地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特別是晨起的第一杯涼開水,尤為重要。
三、多吃海鮮:海鮮中含有豐富的鐵、鋅、鎂、硒、銅等,經常食用能促進免疫功能。
四、經常喝茶:科學家發現,茶葉中含有一種名叫茶氨酸的化學物質。由於它能夠調動人體的免疫細胞去抵禦細菌、真菌和病毒,因此,可以使人體抵禦感染的能力提高5倍以上。
五、不妨飲點紅酒:大部分酒精飲料會對人體的免疫係統起到抑製作用,但紅酒恰恰相反,它含有的一些抗氧化物質對增強免疫功能很有好處,而且還有利於保護心髒。
六、吃些動物肝髒:動物肝髒含有葉酸、硒、鋅、鎂、鐵、銅,以及維生素B6、B12等,這些物質有助於促進免疫功能。
總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做到不挑食,什麼都要去吃一點,同時在蔬菜和水果上進行補充,水果蔬菜能提供我們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和纖維素,很多肉食愛好者對此並不以為意,這也導致了身體多多少少出現一些問題。
推薦閱讀:
身體不適是生病?是缺少攝入這種營養元素!
怎樣通過飲食減輕孕吐的症狀?孕吐嚴重的媽媽該如何保證營養?
牛肉七大營養元素保證男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