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破傷風 破傷風有哪些症狀

2018-03-17 14:25    趙泰格

  破傷風大家並不陌生,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注射破傷風疫苗,來減少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因為它給我們帶來的傷害不容忽視,尤其是破傷風會導致神經功能受損紊亂,身體不受控製,對人體危害很大。如果出現這種疾病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平時在生活中稍有不慎就會在身上弄一個小口子或者是出現流血的狀況。但是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處理不當的話就有可能感染破傷風,這樣的話會給人體造成二次傷害。出現這種疾病一定要及時的治療,不要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下麵就給三八女性網的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什麼是破傷風

  破傷風(tetanus)是破傷風梭菌經由皮膚或黏膜傷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環境下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引起肌痙攣的一種特異性感染。破傷風毒素主要侵襲神經係統中的運動神經元,因此本病以牙關緊閉、陣發性痙攣、強直性痙攣的為臨床特征,主要波及的肌群包括咬肌、背棘肌、腹肌、四肢肌等。破傷風潛伏期通常為7~8天,可短至24小時或長達數月、數年。潛伏期越短者,預後越差。約90%的患者在受傷後2周內發病,偶見患者在摘除體內存留多年的異物後出現破傷風症狀。人群普遍易感,且各種類型和大小的創傷都可能被含有破傷風梭菌的土壤或汙泥汙染,但隻有少數患者會發病。在戶外活動多的溫暖季節,受傷患病者更為常見。患病後無持久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

破傷風.jpg

2.破傷風的症狀有哪些

  1、早期

  在早期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為全身不適,肌肉酸痛等。接著是嚼肌痙攣所致的張口困難,一般程度的張口可以做到,但是張口越大越不容易做到,而且還有可能越想張口,反而嘴閉的越緊。

  2、前驅期

  乏力、頭暈、頭痛、咀嚼無力、反射亢進,煩燥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牽拉,抽搐及強直,下頜緊張,張口不便。

  3、發作期

  肌肉持續性收縮。最初是咀嚼肌,以後順序是臉麵、頸項、背、腹、四肢、最後是膈肌、肋間肌。對聲、光震動、飲水、注射可誘發陣發性痙攣。患者神誌始終清楚,感覺也無異常。一般無高熱。

症狀.png

3.破傷風的危害有哪些

  1、破傷風會導致中樞神經功能紊亂

  破傷風病人會產生心悸,出汗,體溫升高,肢體遠端蒼白,血壓增高,尤以收縮壓為著;尿中兒茶酚胺排泄增多,血糖偏高。

  2、肌痙攣和顱神經麻痹

  破傷風會表現出嚼肌痙攣、牙關緊閉,因表情肌緊縮,使臉部呈“苦笑麵容”。多數病人常因肌痙攣發作或強直性抽搐而呈現角弓反張、喉頭痙攣、呼吸困難,甚至因此而窒息死亡。短期內曾接種過破傷風類毒素或感染較輕的病人,產生局限性或流產型的肌痙攣,或局部或一個肢體的抽搐。頭部受傷的破傷風,約有3%~4 %的病人發生麵癱,伴有對側的麵肌痙攣。

  3、腦電異常

  約有半數以上的病者,可有腦電活動的異常。

  4、其他疾病

  此外常可有睡眠障礙、姿位性低血壓等症。這些症狀的產生與破傷風外毒素選擇抑製中樞神經係統,並改變其突觸結構有關,特別是腦幹、脊髓的中毒。

危害.jpg

4.如何有效預防破傷風的發生

  1、預防針

  一歲以內的幼兒,均要注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俗稱白百破)三聯疫苗,由於白百破疫苗不是終身免疫,上小學後再接種一次。注射疫苗後,其體內已有足夠抵抗破傷風毒素的抗體存在,能達到較佳的預防效果。

  2、清洗傷口

  人受外傷後,傷口被破傷風杆菌汙染的可能性較高,但真正得病的人並不多。這是因為破傷風杆菌本身並不致病,隻有當細菌大量繁殖,其產生的毒素進入血液後才會引起破傷風。而細菌大量繁殖的條件是缺氧,這種缺氧環境一般隻有在傷口外口較小、傷口內有壞死組織或血塊充塞、局部缺血等情況時才會發生。因此,受傷 後正確處理傷口、破壞受傷部位的缺氧環境是預防破傷風的關鍵。

  3、注射TAT

  如果隻是一般性的表皮擦傷,應該不會染上破傷風,無需緊張。但若出現較深的傷口,或傷口被泥土、鐵繡等汙染物汙染,一定到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注射一定數量的TAT(破傷風抗毒素血清)。並且在注射前需做皮試,隻有皮試合格的情況下才能用藥。

  4、動物咬傷、燒燙傷也需注意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並不知道還需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事實上,隻要人體皮膚出現外傷,如動物咬傷、開放性損傷骨折、燒燙傷等,甚至細小的傷口如刺傷,隻要符合破傷風發病所需的一切因素和條件,均可能發生破傷風。

預防.jpg

  總結:對破傷風的預防方法大家都了解了嗎?以上就是三八女性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有關破傷風的知識了。尤其是嬰幼兒在出生以後一定要注意注射疫苗,在身體中存在抗體,以便於在出現這種疾病時,減少對我們的傷害,另外在這裏身體出現傷口時,一定要做好護理,避免護理不當導致細菌感染。

推薦閱讀:

破傷風症狀有哪些 破傷風針什麼時候打

破傷風早期有哪些常見症狀

預防破傷風到底有哪些方法

想了解更多生活資訊,請訪問: 生活
本文來源://m.szbrtjy.com/2018/0317/1033902.html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