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紅豆粽子有什麼好處 包粽子紅豆泡多長時間

2018-05-14 14:02    趙泰格

粽子的種類有很多,大家吃粽子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選擇。而紅豆粽子是大家比較喜歡的一種口味,所以而且吃紅豆口味的粽子也是有好處的。那麼吃紅豆粽子有什麼好處呢?下麵就跟著小編一起去文章內容中了解一下相關事宜吧。

  紅豆粽子是大家都喜歡的一種口味,而且端午節本來就是吃粽子的時候,所以大家可以適當的吃紅豆粽子,而且吃紅豆粽子也是有一定好處的。不過粽子雖然好吃,但是三八女性網的小編建議大家不要吃得太多。下麵就跟著一起去了解一下相關事宜吧。

1.吃紅豆粽子有什麼好處

  糯米營養

  糯米是傳統的應景食品。除了清香的新鮮糯米寓含“一年豐收吉祥”的意義,糯米還有補氣暖胃等溫和的滋補作用,適合春季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族及澱粉等成分,是適於溫補強壯的食品,具有補中益氣、暖脾胃的作用。經常食用,還能夠改善胃虛寒所致的反胃、食欲減少、神經衰弱、肌肉無力、體虛神疲、妊娠腹墜脹等症狀。

  紅豆營養

  紅豆,又名紅小豆、小豆、赤小豆、赤豆,是一種高蛋白質、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與大米一起煮飯熬粥,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豆”。紅豆,屬豆科豇豆屬,一年生直立或纏繞草本植物,為豆科植物赤豆的成熟種子。紅豆營養豐富,可加工成許多食品,深受大眾喜愛,堪稱糧食佳品。

紅豆粽子.jpg

2.包粽子紅豆泡多長時間 

  紅豆粽子常見的粽子種類之一,不過紅豆很不容易煮爛。一般為了口感更好,可泡長一點時間,建議包粽子前把紅豆泡一晚上。幹紅豆至少需浸泡10小時以上,充分漲發。

timg.jpg

3.吃粽子要注意什麼

  首先就是不要吃太多

  粽子一般都是糯米做的,黏度高,而且其中的含有的纖維質過多,熱量也是比較高的,如果包肉餡,豆沙餡等等還含有較多的脂肪、糖等等,所以,每次吃粽子時不要吃太多,少吃一點,或者選擇小一點的,通常成年人每次吃1-2次就可以滿足能量需求了,此時,也不需要再過多吃米飯等主食了,不容易消化。

  注意其他營養物質的搭配

  吃粽子的時候,不要光吃一種,還應該搭配一起蔬菜和水果,這樣的可以減輕腸胃的負擔,加速腸胃蠕動,幫助消化,而且營養也會更加全麵。比如白蘿卜、黑木耳、菠菜、山藥、冬瓜、絲瓜等等,都可以達到營養的平衡,促進消化。

  胃不好人少吃

  糯米會刺激胃酸分泌,所以胃酸分泌較多的人,最好少吃粽子,而且粽子黏度高,消化起來會有些困難,胃不好的人最好控製食用的量。

  空腹不宜吃

  空腹吃粽子,糯米就會在胃裏停留很長的,刺激胃酸分泌,既不利於消化,而且還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宿病複發,所以,不建議在空腹時吃。

  糖尿病患者少吃

  甜粽有些紅棗、豆沙陷的種子,含糖量是比較高的,以及一些堿水粽子,吃時通常還要加糖拌和,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最好不要多吃,避免造成患者血糖和尿糖上升,若實在想吃,也盡量少吃。

timg (1).jpg

4.如何挑選粽子

  1、觀色、煮沸、聞味 鑒別出“返青粽葉”

  想要鑒別出“返青粽葉”,可以通過觀色、煮沸、聞味等多招搞定。首先是要仔細觀察粽葉的顏色,正常粽葉顏色呈現暗黃色,而返青粽葉多呈現鮮豔的翠綠色或青綠色。其次是對其進行煮沸,正常粽葉煮沸後,顏色多為褐色,水呈現淡黃色;而返青粽葉經煮沸後,顏色仍然為鮮豔的綠色,水呈現淺綠色。三是聞粽葉的味道,正常粽葉煮熟後味道帶清香,而返青粽葉則帶硫磺味。

  2、仔細查看保質期 切勿購買過期粽子

  在購買粽子時,一定要留意仔細查看粽子外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切勿因一時疏忽而購買到過期粽子。此外,對於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標識不規範或缺失的粽子,最好不要購買,以免食用後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3、留意是否脹氣及口味異常 切勿食用變質粽子

  在購買或食用真空包裝的粽子前,都一定要留意真空包裝是否存在脹氣、漏氣問題,如果有,則千萬不可購買或食用。此外,在煮好粽子食用前,還要留心口味是否發生了變化,一旦嚐到粽子出現發酸、發苦等口味異常現象,也切勿再食用。

  4、選擇正規廠家 確保購買途徑有保證

  最後,最好還是選擇正規廠家或超市所售包裝標識齊全的粽子,這樣的粽子品質較為有保障,而不要選購缺乏廠名、廠址、保質期的“三無”粽子。

timg (2).jpg

  總結:雖然粽子好吃,但是吃得太多也是有危害的。以上就是三八女性網給大家帶來的吃紅豆粽子有什麼好處,包粽子的紅豆要泡多久的相關內容。文章中還介紹了吃粽子的注意事項,大家一定要多了解一下。如果覺得文章內容有哦幫助的話就多多關注我們三八女性網吧。

推薦閱讀:

怎麼做紅豆粽子才好吃 紅豆粽子的做法步驟

家常紅豆粽子的做法 紅豆粽子的做法步驟

2018大紅豆粽子的家常做法 大紅豆粽子怎麼做好吃

想了解更多生活資訊,請訪問: 生活
本文來源://m.szbrtjy.com/2018/0514/1043527.html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