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獨居老翁喝鯽魚湯不吐刺的後果 怎麼吃魚才能預防被魚刺卡

2018-03-12 15:52    郭釗媛

魚是非常好吃的,但是吃魚是比較麻煩的,因為它的小刺實在是太多了,一不小心可能就被卡了,所以我們吃魚都是非常小心的,特別是吃鯽魚,但是最近的一個新聞是六旬獨居老翁喝鯽魚湯不吐刺,這樣導致的後果是什麼了,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六旬獨居老翁喝鯽魚湯不吐刺的後果是什麼 

    大家吃魚是一定都要吐魚刺的吧,就算是那種特別小的魚刺大家都是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吐出來的,但是最近有一名六旬獨居老翁喝鯽魚湯不吐刺,這想想後果都是非常嚴重的啊,果不其然啊,下麵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3月8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接診了一位63歲的男性患者周先生,腹部和肛門處持續嚴重疼痛,醫生通過檢查結果發現,其直腸裏竟然有數百根魚刺。

  周先生自述,一周前,獨居的他給自己煮了鯽魚湯。看到魚比較小,心想魚刺應該也比較小,比較好消化,周先生便沒有將魚刺吐出,直接和著魚肉吞進了肚子。不料,過了幾天,周先生覺得排便時肚子和肛門隱隱作痛,然後越來越嚴重。周先生隻好讓兒子回來,將自己送到當地醫院。

  “拍了片發現,患者的直腸裏有很多高密度異物,考慮到他說的吃了魚,懷疑是魚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中心主治醫師黃誌寅說,因為當地醫院沒有處理能力,便轉診到了華西醫院急診科。

  先看了拍片結果,黃誌寅和同事也懷疑是魚刺,於是使用內鏡探查。這一看,醫生們嚇了一大跳,周先生的直腸壁上,竟紮滿了大大小小的魚刺,粗略估計有數百根。

  “他自己說,吃的時候食道有刮蹭感,但後來很快就不痛了,就沒在意。”黃在寅說,因為魚刺太多,紮進了直腸壁,排便的時候肛門括約肌收縮,魚刺紮得更深,患者排便出現困難。每一次試圖排便,疼痛便更加難忍。

六旬獨居老翁喝鯽魚湯不吐刺的後果是什麼

2.怎麼吃魚才能預防被魚刺卡

  吃魚時盡量避免說說笑笑

  說話甚至大笑會使我們的食道產生一定的震動,笑時的震動更劇烈,這時我們若吞下一根魚刺,很有可能就會卡住。所以,在吃魚時盡量避免說說笑笑,尤其避免大笑。

  吃魚時一定不要轉動脖子

  在我們轉動脖子時,我們的食道會隨脖子的轉動發生扭曲,如果這時我們正在吞咽一塊有魚刺的魚肉,魚刺會因為食道的扭曲而卡在喉嚨處。所以吃魚時,一定伸直了脖子吃,這樣能夠很好的避免被魚刺卡。

  細嚼慢咽,吐出魚刺

  不吞咽魚刺就不會被卡,如果在吃魚時都是細嚼慢咽(沒人搶,為什麼不呢?)感覺到魚刺就吐出來,肯定不會被魚刺卡到,還能使我們吃到肚裏的食物消化的更好,何樂而不為呢?

六旬獨居老翁喝鯽魚湯不吐刺的後果是什麼

3.被魚刺卡了的錯誤處理方法有哪些

  喝醋

  民間謠傳魚刺的成份是鈣,醋能和鈣發生反應,軟化魚刺。大部分人被魚刺卡住的第一反應就是往廚房跑,拿起醋桶就是一頓狂飲,酸的齜牙咧嘴,最後不僅魚刺沒軟化還給推到了更深的地方,所以嘛,喝醋沒用的,如果有用,你吃的醋溜魚,酸菜魚……魚刺應該都是軟化的。

  吃饅頭吞米飯

  這個偏方很受歡迎,因為原理大家一想:魚刺卡在喉嚨,那就用食物把它推下去,最後再拉出來。一些深信不疑的人被魚刺卡住時不慌不忙的嚼著饅頭,有的吞著還沒咬碎的米飯,噎的眼睛瞪得老大,感覺一切運籌帷幄。因為邏輯上沒錯誤啊,但是這是錯誤的,魚刺最後不僅不會推下去還有可能紮的更深推的更遠。

    按摩含烏梅與砂糖

  按摩腳上喉嚨反射區或者嘴裏含一個烏梅與一些砂糖等著魚刺軟化,這樣做怕是糖化了喉嚨卻腫了。

被魚刺卡了的錯誤處理方法有哪些

4.吃魚被魚刺卡了怎麼辦

  方法一:如果是較小的魚刺,有時隨著吞咽,自然就可滑下去了。如果感覺刺痛,可用手電筒照亮口咽部,用小勺將舌背壓低。仔細檢查咽峽部,主要是喉咽的入口兩邊,因為這是魚刺最容易卡住的地方,如果發現刺不大,紮得不深,就可用長鑷子夾出。

  方法二:試試咳嗽,如果魚刺不太大,可以試著用力咳嗽,很多時候,那些細小的魚刺會跟著氣流脫落下來。

  方法三:刺痛還請及時就診

  如果懷疑自己已經吞下較大的魚骨或魚刺,而咽痛、胸痛、胸悶明顯,請立刻就醫(一般的大醫院都有24小時口腔鏡、胃鏡檢查治療的)。如無特別不適,也可以第二天在正常上班時間就診。一旦超過48-72小時的話,會形成膿腫,導致需手術治療。

吃魚被魚刺卡了怎麼辦

    以上就是三八女性網為大家介紹的關於被魚刺卡的一些內容了,包括了:六旬獨居老翁喝鯽魚湯不吐刺的後果是什麼、怎麼吃魚才能預防被魚刺卡、被魚刺卡了的錯誤處理方法有哪些及吃魚被魚刺卡了怎麼辦,希望以上的內容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做好鯽魚湯啊?

怎麼做鯽魚湯好喝又營養?

鯽魚湯怎麼做好吃 鯽魚湯的家常做法

想了解更多生活資訊,請訪問: 生活
本文來源://m.szbrtjy.com/2018/0312/1032938.html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