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梅雨季節,在這個時候一般都是下雨天氣,所以家裏什麼的是最容易受潮了。如果沒有做好防潮準備的話,那麼家裏很多地方都會顯得很潮濕,這樣是會很容易生病的哦。下麵跟著三八女性的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梅雨季節如何防潮的相關信息吧。
1.2018年梅雨季是什麼時候
長江中下遊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份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後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綿綿、高溫高濕的天氣開始轉為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占總數的一半左右。
2018入梅時間可能為2018年6月13日~2018年7月14日。
2.梅雨季節如何防潮
1、石灰吸潮(適用空間:廚房、臥室)
石灰是簡單易得的吸潮劑,1公斤生石灰能吸附空氣中大約0.3公斤水分。把石灰裝在木箱裏,天不潮時,蓋上蓋;天潮濕時,打開蓋,同時不要開大窗,就能使室內空氣保持幹爽。
2、適時關窗(適用空間:客廳、臥室)
天氣過於潮濕時,家中窗戶不宜多開,特別是朝南和東南的窗戶,別給窗外濕氣任何潛入的機會。防潮的最重要時段是每天早晨和晚上,這兩段時間的空氣濕度較午間更高,若不及時關上門窗,水汽將滲透至家中的每個角落。
3、報紙防黴(適用空間:臥室)
天氣潮濕,衣櫥裏的衣物會發黴怎麼辦?長期打開衣櫥的門,可通風防黴,但這樣灰塵也多。而在衣櫥底部鋪上報紙,甚至在櫥門內側貼上報紙,能吸收濕氣,達到防黴效果;另外,報紙上的油墨味道還能驅蟲。
4、巧用幹燥劑
現在,市麵有不少專用於防潮除濕的幹燥劑,合理放置可以收到預防潮氣的效果。常見的有吸濕盒和除濕包兩種。一般吸濕盒具有各種香味,適合放在沙發下、牆角處、臥室床下和櫥櫃下麵。而以吸水樹脂和木炭為製作原料的除濕包,則適合放置於衣櫃、鞋櫃等密閉空間,當使用一段時間後,可以將吸濕盒裏的物質取出,購買散裝幹燥劑裝入盒中再次使用。
5、偶用空調(適用空間:客廳、臥室)
室內防潮最方便的辦法就是不時使用除濕機或開啟空調機,避免室內空氣太潮濕,防治家居特別是木製品、木地板受潮。
3.梅雨季節有哪些防潮工具
防黴防蟲劑:夏天蟲多,衣物等的防蟲也很重要,在選擇防蟲劑時可選擇既能防蟲又能防黴,具有幹燥作用的防蟲劑最好。
保鮮袋:家裏一些怕受潮的中藥材或者一些食物可以用保鮮袋封存,這樣也可以防潮。如果已經受潮可以用微波爐烘幹後再封存。
吸濕盒:用於局部除濕,吸濕盒比較有效。可以放在壁櫃、衣櫃、鞋櫃乃至鋼琴內除濕,隻需將吸濕盒拆去包裝放入其中即可,經過一段時間後便可發現盒內底部積水越來越多,上麵的幹燥劑逐漸消失,使用十分簡便。
幹衣機:對於經濟比較寬裕的您來說,去買台幹衣機也是不錯的選擇,在漫長的雨季中,就不用怕衣服曬不幹、有黴味起黴斑了。
抽濕機:抽濕機不僅能除濕,還能幹衣,不過價格不菲,數千元一台。因此,要不要買一台抽濕機,要視你自己的預算而定。
空調:空調是目前家庭選擇除濕最常用的電器。您可以使用遙控器中的“除濕模式”,按鍵選擇開啟除濕功能(一般用水滴的圖形表示),抽走房內的濕氣。提倡在空氣潮濕季節多開空調抽濕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了空調本身也需要保養和防潮。
4.梅雨季節如何讓衣服速幹
天氣潮濕,衣服在衣架上晾了一夜,翌日還未乾,但又趕著要穿,是否覺得很煩惱?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便可以將普通的衣架變成一個超級衣架,令晾乾衣服的時間大大縮短。
這個方法需要的道具是平時用來夾住袋裝麵包的膠片,用它來固定兩個衣架,重疊成十字型;將衣服掛上後,就好像一個燈籠般的模樣,將要晾乾的衣服完全地撐起。由於衣服和空氣接觸的麵積增加了,固此可以加快晾衫的時間。
5.梅雨季節的注意事項
首先,在梅雨季裏市民要多留心天氣預報,當潮濕空氣來襲時,記得緊閉家中窗戶,不給窗外濕氣潛入的機會。其中,防潮最重要時段是每天早晨和晚上,這兩段時間的空氣濕度比午間更高。
其次,在將衣物洗淨,徹底晾曬後再入櫃貯存。防黴防蛀劑吊掛於衣物上方
約10厘米處,並盡可能少開貯物箱的門,以免吸濕性較強的棉、麻、絲、毛等織物黴變。家具要及時清除表麵灰塵,可適當放一些幹燥劑來保持幹燥,適時讓家電進入待機狀態,驅散電器內部的潮氣,也可用電吹風對著一些家電如電視機、電腦等外殼的小孔吹風,驅散電器內部的灰塵和潮氣。室內防潮,最簡單又經濟的方法就是利用石灰。用報紙把生石灰包成一包,就有明顯吸潮作用了,等發現吸潮效果沒了,再換一包。
最後,進入梅雨季後一定要注意飲食安全,防止病從口入。要注意把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須回鍋加熱,冰箱裏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
總結:相信大家通過以上文章已經了解到2018梅雨季是什麼時候,以及梅雨季節如何防潮等相關信息。梅雨季節是非常潮濕的,三八女性網的小編提醒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潮的準備,避免在梅雨季節的時候受潮,不然這樣是會很容易引發疾病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