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分娩真的不痛嗎 無痛分娩的利弊有哪些

2018-01-19 09:41    範港

生過孩子的都知道,分娩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它的疼痛感你難以想象,所以現在很多的產婦都會選擇無痛分娩,那麼無痛分娩真的可以做到不痛嗎?無痛分娩的方法和其他一般的方法相比有什麼優點呢?又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嗎?無痛分娩的方法對寶寶會有影響嗎?

無痛分娩到底痛不痛呢?答案是中立的,其實無痛分娩並不能做到完全的不痛,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於可以減輕產婦的疼痛,隻能起到一個減輕緩解的效果。無痛分娩的方法可以減輕產婦在生產前的緊張和疼痛感,那麼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文章吧!

1.無痛分娩真的不痛嗎

  無痛分娩的止痛效果有限,無法做到徹底的“無痛”。其實無痛分娩的作用在於減輕產痛,起到鎮痛作用,而不是使產痛消失。臨產前宮縮加劇,由此產生的疼痛可能會使產婦換氣過度,分娩鎮痛可以通過促進子宮的血液流動,以緩解宮縮過度帶來的負麵影響。

  無痛分娩的鎮痛效果主要與具體實施的無痛分娩方式以及使用產婦個人的體質有關。每種方式的有效率各不相同,目前硬膜外麻醉的鎮痛效果最佳,而笑氣吸入法、陪伴分娩和水中分娩等方式的鎮痛效果並不顯著。而且對疼痛的敏感度因人而異,在實施中並不能保證一點痛感都沒有。但是在臨床上,無痛分娩確實在在很大程度緩解了產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無痛分娩.jpg

2.什麼是無痛分娩

  通常意義上所指的無痛分娩,在醫學上的名詞是分娩鎮痛。分娩鎮痛的目的是使用各種方法使分娩時的疼痛減輕甚至消失。分娩時,子宮收縮,子宮血管就會受到壓迫,這樣就造成了子宮缺血。子宮頸口開大的時候,肌肉會變薄、韌帶會拉伸,肌肉韌帶的神經末梢理所當然發生變化。而且,生產時胎兒對母親產道也會產生壓迫,這些都會使產婦感到分娩時劇烈疼痛。無痛分娩可以讓準媽媽們不再經曆疼痛的折磨,減少分娩時的恐懼和產後的疲倦,讓準媽媽們在時間最長的第一產程得到休息,積攢了體力。當宮口開全時,就有足夠力量完成分娩。

  “無痛分娩”起源於國外,至今有100餘年的曆史,在國外已經普遍應用,美國分娩鎮痛率>85%,英國>90%。國內很多醫院均已開展無痛分娩,有的已經占了順產的30%~40%的比例,準媽媽可以放心選用無痛分娩,這是一項簡單易行、安全成熟的技術。

無痛分娩的利弊.jpg

  分娩鎮痛方法包括非藥物性鎮痛和藥物性鎮痛兩大類。非藥物性鎮痛包括精神安慰法、呼吸法、水中分娩等,其優點是對產程和胎兒無影響,但鎮痛效果較差;分娩時按摩疼痛部位或利用中醫針灸等方法,也能在不同程度上緩解分娩時的疼痛,這也屬於非藥物性分娩鎮痛。藥物性鎮痛包括笑氣吸入法、肌注鎮痛藥物法、椎管內分娩鎮痛法等。椎管內分娩鎮痛是迄今為止所有分娩鎮痛方法中鎮痛效果最確切的方法,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痛分娩”

3.無痛分娩的利弊

  優點:

  無痛分娩能減少分娩時的恐懼和產後的疲倦。它讓產婦在時間最長的第一產程得到休息,當宮口開全該用力時,因積攢了體力而有足夠力量完成分娩。

  無痛分娩的經過是醫生和產婦一起參與並共同製定計劃的,有利於醫生和產婦的溝通。還能夠使醫生及護理人員更多關注產婦的變化,如果母體或胎兒一旦發生異常,就可以及早被發現而得到及時治療。熟練的麻醉科醫生隻要約5-10分鍾即可完成麻醉操作過程。整個過程產婦一直處於清醒的狀態,有條件的甚至能夠下床走動,產婦可以比較舒適、清晰地感受新生命到來的喜悅。

無痛分娩的利弊有哪些.jpg

  缺點:

  無痛分娩後遺症因人而異,絕大部分人都不會發生任何後遺症。無痛分娩一般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這宗麻醉總體來說是安全的。有極少數人可能會感覺腰疼、頭疼或下肢感覺異常等,發生率很低,而且這些不適都不會很嚴重,短時間內就可以自然消失,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影響。理論上講,更嚴重的並發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可能發生的並發症有低血壓等,但發生機率都非常低。

4.無痛分娩對寶寶有影響嗎

  關於無痛分娩使用的麻醉藥物是否影響寶寶的健康和發育,這是家人最為擔心的一點。任何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硬膜外麻醉有引發低血壓、頭痛等不適的可能性,嚴重甚至會有性命之憂,但是發生率極低。所以產婦不必過於擔心。

無痛分娩真的不痛嗎 .jpg

  另外,雖然無痛分娩存在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影響產程和胎盤供血等。不過事實上,這些麻醉藥物的濃度遠比其它一般手術的劑量低,經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的藥物量微乎其微,基本上不會給寶寶帶來不良影響,更不會阻礙孩子的大腦發育。

  總結:相信大家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對於無痛分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文中有為大家詳細的介紹無痛分娩的有點以及缺點,大家可以參考看是否要選擇無痛分娩的方法,在文章的最後還為大家解答了無痛分娩對寶寶會不會有影響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相關閱讀

你適合無痛分娩嗎

無痛分娩的好處是什麼

無痛分娩怎麼回事

想了解更多生活資訊,請訪問: 生活
本文來源://m.szbrtjy.com/2018/0119/1000404.html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