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貼生薑嗎

2017-12-30 14:55    範港

每到換季時節寶寶難免會出現拉肚子的現象,很多的人會用生薑片貼在寶寶的肚子上,也有很多的家長對這一方法持有疑問,那麼寶寶拉肚子到底可不可以貼生薑片呢?又該怎樣預防寶寶拉肚子呢?

寶寶拉肚子貼生薑片屬於一種偏方治療,並沒有科學依據的,現在科學越來越發達,醫療水平也越來越高,其實我們是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進行治療的,生薑的刺激性很大,而寶寶的肌膚嬌嫩,是很容易被灼傷的。

1.寶寶拉肚子可以貼生薑嗎

  不建議貼。生薑貼肚臍治寶寶拉肚子是一種偏方,沒有什麼科學依據,而現在喂養寶寶都要講究科學喂養,最好不要輕信偏方。而且生薑的刺激性大,很容易灼傷寶寶的皮膚。

  首先,貼生薑易灼傷皮膚。寶寶肚臍部位的皮膚嬌嫩,而生薑中含有薑辣素,非常的刺激,許多大人用手碰了切開的生薑手都會火辣辣的,如果將生薑貼在保安部偶的肚臍上,很可能會引起寶寶皮膚過敏,或者導致皮膚紅腫,出現灼傷、起泡的情況。

  貼生薑的作用不大。偏方中認為生薑能夠驅寒,所以能緩解寒性腹瀉,但其實將生薑敷在肚臍上,其中的成分並不能發揮多大作用,止瀉效果微乎其微,哺乳購買專門的小兒肚臍貼,針對性配方,散寒止瀉的效果明顯。再加上導致寶寶拉肚子的原因比較多,像腸炎、痢疾等,還是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的。

寶寶拉肚子可以貼生薑.jpg

  還有可能會耽誤治療。在寶寶拉肚子症狀嚴重時,如每天大便次數超過10次,大便像水一樣稀,或帶有粘液血絲,伴有嚴重嘔吐,這種情況很容易出現脫水情況,需要及時就醫治療的,如果這時候采用貼生薑的土方法,就會耽誤治療。

2.寶寶拉肚子怎麼辦

  首先千萬不要禁食。不論何種病因的腹瀉,嬰兒的消化道功能雖然降低了,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營養素,所以吃母乳的嬰兒要繼續哺喂,隻要嬰兒想吃,就可以喂。吃牛奶的嬰兒每次奶量可以減少1/3左右,奶中稍加些水。如果減量後嬰兒不夠吃,可以添加含鹽分的米湯,或哺喂胡蘿卜水,新鮮蔬菜水,以補充無機鹽和維生素。已經加粥等輔助食品的嬰兒,可將這些食物數量稍微減少。要根據嬰兒口渴情況.

  然後我們要保證喂水。早期發現脫水。當嬰兒腹瀉嚴重,伴有嘔吐、發燒、口渴、口唇發幹,尿少或無尿,眼窩下陷、前囟下陷,嬰兒在短期內“消瘦”,皮膚“發蔫”,哭而無淚,這說明已經引起脫水了,應及時將病兒送到醫院去治療。

  還要預防脫水。用口服補液鹽不斷補充由於腹瀉和嘔吐所丟失的水分和鹽分,脫水便不會發生。口服補液鹽(ORS)1000毫升,內含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用量遵醫囑,但預防脫水和治療脫水用的量和喝的速度是不同的。口服補液鹽含糖濃度為2%,研究證明這種糖濃度最利於介導鹽和水進入體內,以補充腹瀉時的損失,它的效果已被世界公認,是預防和治療腹瀉脫水的良藥。

拉肚子可以貼生薑.jpg

  還有不要濫用抗生素。許多輕型腹瀉不用抗生素等消炎藥物治療就可自愈;或者服用媽咪愛等微生態製劑,思密達等吸附水分的藥物也很快病愈,尤其秋季腹瀉因病毒感染所致,應用抗生素治療不僅無效,反而有害;細菌性痢疾或其它細菌性腹瀉,可以應用抗生素,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之下治療。

  最後我們要做好家庭護理。家長應仔細觀察大便的性質、顏色、次數和大便量的多少,將大便異常部分留做標本以備化驗,查找腹瀉的原因;要注意腹部保暖,以減少腸蠕動,可以用毛巾裹腹部或熱水袋敷腹部;注意讓嬰兒多休息,排便後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紅臀發生,應把尿布清洗幹淨,煮沸消毒,曬幹再用。

3.怎麼預防寶寶拉肚子

  第一:忌受涼。在氣候突然轉冷或護理失宜時,腹部或尾骶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可引發與加重嬰幼兒腹瀉。所以,夏秋季節夜間天氣再熱也要注意孩子腹部保暖,可給孩子戴一個肚兜,或在腹部包裹一個浴巾,以防受寒。另外,嬰幼兒脾胃嬌嫩,若過食生冷瓜果,傷損脾陽,就會引發與加重腹瀉。所以應少讓孩子吃冷食冷飲,秋後更不要讓孩子多吃瓜果。

  第二:忌長期使用抗生素。慢性腹瀉患兒若長期使用抗生素,則容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誘發黴菌感染。對這類小兒采用中藥治療往往會取得良好療效。

寶寶.jpg

  第三:忌情緒不穩。小兒情緒緊張或情緒低落,或哭叫過度,均可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消化液分泌異常,胃腸蠕動增加而加重腹瀉。所以,要盡量防止孩子受驚嚇,減少孩子哭鬧。

      第四:忌不注意飲食衛生。小兒髒腑嬌嫩,免疫功能低下。若進食不潔食物,如未洗淨的瓜果、生拌涼菜、變質的牛奶、隔夜飯菜和蒼蠅汙染的食品等,致細菌等微生物從口而入,就會引起腸炎腹瀉、痢疾等,所以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

  總結:相信大家通過這篇文章對於寶寶拉肚子能不能貼生薑這個問題有了答案了吧,嬰兒的身體嬌嫩,我們一定要采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療的哦!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大家!

相關閱讀

寶寶拉肚子怎麼護理

寶寶拉肚子吃什麼飯好

想了解更多生活資訊,請訪問: 生活
本文來源://m.szbrtjy.com/2017/1230/989001.html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