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寶寶學走路穿什麼鞋
1、10~15個月——赤腳
這段時間是寶寶學走路的初期,主要是從爬行過渡到走路,主要的活動範圍就是在室內,這時候可以讓寶寶赤腳行動,與地麵接觸,培養平衡力。不過冬天為了保溫,也可以選擇給寶寶買一雙軟底鞋來學步,或者直接穿襪子也行。
2、15~24個月——底薄柔軟的鞋子
這個階段的寶寶走路開始增多,但是步態並不是很穩,因此這個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前部容易曲折的鞋子,一些軟底鞋或者網布設計的鞋子會比較適合,可以控製腳形。
3、24個月後
2歲的寶寶已經能夠比較穩地走路了,這時候得注意一下扁平足,給寶寶選的鞋子最好是鞋身比較堅硬的,可以穩定步伐的鞋子,鞋子需有特別堅硬後跟杯,進一步控製後足外翻,溫和足弓承托,承托足弓,鞋底亦要容易曲折,有助起步,這樣能夠避免扁平足。
2.寶寶學走路的方法
從爬行開始
爬行可以鍛煉寶寶腿部肌肉的張力和力量,有利於學步。爸爸媽媽應該經常讓寶寶在地板或硬的墊子練習爬行,而不是急於學走。
同時要練習寶寶的肌肉力量,帶領寶寶做仰臥起坐運動。不同於成人練習的仰臥起坐,寶寶仰臥需要家長拉著寶寶的雙手,重複做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再坐起的過程。注意拉寶寶的雙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當造成寶寶脫臼。
扶站練習
站立是走的前提,扶站是行走的第一步。將寶寶喜歡的玩具放在與寶寶高度差不多的沙發或茶幾上,鼓勵他扶著站起來抓取玩具。還可以把玩具放在沙發上或拿在爸媽的手裏,讓寶寶從較低的位置開始,通過借物攀爬來抓取玩具。
脫手站立
寶寶剛開始離開輔助物時,會搖搖晃晃,會因為害怕不願意脫手站立,爸爸媽媽可以遞給寶寶一些他單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大娃娃等,使他必須兩隻手來拿,這樣就可以讓寶寶不知不覺放開雙手,獨自站立。寶寶站得較穩時,爸爸媽媽可以試著把玩具放在另一邊,引寶寶轉動身體,在過程中練習平衡能力。還可以慢慢訓練寶寶學習蹲--站,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3.寶寶學走路的注意事項
1. 注意時機
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隨著寶寶肢體運動能力的日益增強,在經曆翻身、坐、爬、站之後,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來。
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現較大的差距。因此,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來說,寶寶在11~14個月時開始學走路。如果在11個月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也不會有太大影響。隻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年齡,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願,那就不能強迫寶寶去學走路,否則很可能對肢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2. 注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恢複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除此之外,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而且還不會完全控製腳板的肌肉,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造成外側有些翹起,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小腿多會向內彎。另外,在人體發育初期,大腿骨會偏向內旋,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形成O型腿,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但隨後便漸漸好轉,會自行調整回來,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複正常。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3. 注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複正常。不過,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症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盡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看外觀有無異常,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