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旗袍在日常服裝領域正在衰落,但它怎麼能以不同的形式繼續存在呢?以及當代時裝設計師如何對它們進行時尚化和現代化,使它們能夠持續發展。
在香港曆史博物館展出的“旗袍隨時間演變和新變化”展覽,通過280件旗袍、400多張照片和9個錄像節目,介紹了旗袍的起源、1920年代至1960年代社會和文化變化之間的關係以及旗袍的發展。它也顯示了旗袍是如何以不同的形式繼續存在的,盡管它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日常服裝領域有所衰落。以及當代時裝設計師如何對它們進行時尚化和現代化,使它們能夠持續發展。
1937年的中國旗袍女郎
從1910年到1920年初,時尚首次出現。
旗袍的花扣
1940年代的兒童旗袍
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格子旗袍
在左邊,抗日戰爭期間,北京的日本商人穿著旗袍在做練習。右邊是一個戴著太陽鏡的時尚旗袍女人。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朋友雜誌中的旗袍女郎:廣廣告畫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旗袍趨於簡潔。
旗袍最初是指清朝八旗婦女的長袍。對服裝有著強烈戀物癖的張愛玲在《換衣》中寫道,在現代旗袍之前的中國女性服飾:“我們很難想象過去的世界是如此緩慢、安靜和整潔——在滿族王朝統治的300年裏,女性根本沒有時尚可言!幾代人穿同樣的衣服不會感到無聊。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極寬的襯衫和褲子非常流行,氣氛平靜。不管有沒有,領子都很低。”在20世紀20年代,隨著生活的變化,這種長袍得到了改進,成為一種新的旗袍,有著寬闊的身體,筆直的線條,長袍上覆蓋著精致的刺繡,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現代概念的旗袍。
今天的旗袍
20世紀30-40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受西方服飾的影響,旗袍的設計變得窄而細長,兩邊都有高開衩,展現了中國女性的美麗。旗袍成為中國女性最常見的服裝。在當時國民政府頒布的《製服條例》中,旗袍被列為女裝,而一些西方時裝設計師,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保羅·波烈,則先後將中國女裝風格融入其時裝設計中。華裔女演員黃柳霜在受歡迎期間將中國女性服裝帶到了好萊塢。1932年,由《上海快報》主演的中國色情明星瑪琳·黛德麗將好萊塢電影的中國主題帶入了時尚。中國服裝自然成為一種吸引力。當時許多在中國的外國女性開始嚐試穿中國服裝,這導致了旗袍的改進和流行。特別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大都市,女人們紛紛穿旗袍作為時尚。《好朋友》和《女性畫報》等女性雜誌和廣告牌刊登了各種旗袍款式的現代照片。1930年,該公司的“時裝表演大會”,一個中國產品反對外國時尚,有兩組“短旗袍”和“長旗袍”係列。
20世紀50年代以後,雖然越來越少的人把旗袍作為日常服裝,但一些女性領導人,如宋慶齡,她一生都喜歡旗袍,或者是領導人的妻子,在出席國家外交場合時仍然把旗袍作為正式服裝,這加強了旗袍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到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大量西式成衣的出現,旗袍在日常服裝領域逐漸衰落。
香港政府1970年的日本世界博覽會宣傳冊突出了香港女性穿著旗袍的形象。
1960年,香港攝影師梁丘先生在香港灣仔拍攝了一名身著旗袍的女子。
1960年香港海港背後的紅色旗袍女郎
左邊是關穎珊的性感形象,她在《絲黃的世界》中扮演女主角,穿著緊身高開衩的旗袍。右邊是女演員吳立軍1960年的旗袍。
現代改良旗袍
是次展覽最特別的部分是「光影中的旗袍」片段,是四十多名身穿旗袍的中國及廣東電影女演員的影像集錦,以及一些香港不同時期的著名女明星展示旗袍。尤其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的著名女演員戴琳,有一批精致的旗袍,其中0+花邊的黑白旗袍手工製作水平不亞於今天的高級製服。另一位香港女演員蕭芳芳的旗袍也包括她母親何盛家為她設計的旗袍,以及她在1967年獲得香港十大電影明星金球獎時穿的旗袍。此外,施南生在1996年與徐克導演結婚時穿的旗袍和伴娘服都是由張術平設計的。2002年,香港明星楊紫瓊在第55屆戛納電影節上穿的旗袍也被展出。最感人的是梅豔芳在2002年和2003年的演唱會上穿了兩件旗袍,其中一件被釘上了珠子,非常的鮮豔。
如今,旗袍已經成為超越潮流的經典,成為現代設計的靈感源泉,也是需要重新詮釋的對象。在過去的十年裏,旗袍的元素不斷地被引入到現代設計中,旗袍的細節,如材料、衣領、袖子、裙邊、滾邊和紐扣,也在經曆著無止境的變化,不斷地添加新時代的元素,被現代時裝設計師更廣泛地詮釋,使其具有更大的空範圍並不斷地發展。
電影明星戴琳的兩件黑白刺繡蕾絲旗袍做工精致。
穿著旗袍的香港修女朱玲玲
左圖:2002年,香港明星楊紫瓊穿著這件旗袍出席第55屆戛納電影節。右圖:朱玲玲在1977年參加了香港小姐選美大賽的旗袍。
梅豔芳在2002年的演唱會上穿了這件旗袍,整件衣服都用珠子釘著。
時代變了。當旗袍在內地幾乎消失的時候,它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香港,並在不同的領域持續存在。當時,旗袍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校服。許多學校繼續使用旗袍作為校服,以符合傳統,好像香港人仍然保持一個獨特的印象,這種傳統服裝。在香港創辦儀態學校的華慧娜女士說:“我從中學開始就一直穿著旗袍。我絕對是旗袍愛好者。事實上,旗袍不是過時的,可以在不同的場合穿。隻要我的身材不走樣,我絕對可以穿它十到八年。”
此外,選美是保存和傳播旗袍的另一個重要方式。自1973年以來,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選舉(參賽者穿旗袍)已在電視上廣受歡迎。這次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朱玲玲在1977年參加香港小姐選美時穿的綠色旗袍。旁邊的錄像顯示,當時許多獲獎的香港女士都穿著旗袍,包括1983年29日參加香港小姐比賽的張可頤,她後來在《花樣年華》中穿了各種款式的旗袍。
2
右邊第一件旗袍是蕭芳芳的母親何盛家女士設計的。
左邊右邊的旗袍是施南生在1996年與導演徐克結婚時穿的。另外兩件是張術平先生設計的伴娘禮服。
當香港代表出國參加國際選美比賽時,他們經常用旗袍作為民族服裝來宣傳他們的“民族服裝”概念。在香港政府出版的1970年日本世界博覽會小冊子中,也有一個特別突出的香港婦女穿旗袍的形象。此外,香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穿旗袍。1960年,在香港灣仔,攝影師梁丘拍攝了兩名穿著旗袍的香港婦女的背部。齊膝開叉旗袍,束腰,充分展現女性身材的曲線美,迷人動人。